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

深澳沉底半日釣

Work from home 悶了兩週,今天決定出外透透氣,去拜訪一下好久不見的大海 :D 凌晨 4:30 出發,抵達基隆後,沿著海岸線騎車,經過潮境,看著太陽慢慢從海平面上升,那穿過雲層帶點金黃和橘紅色的曙光,那微亮的天空和大海,令人忍不住停下車,用相機捕捉那短暫的瞬間。


6 點抵達深澳淨灘處的堤防時,已有一位在地人在做釣,打聲招戶後,便開始準備自己的釣組。本想使用小顆恐龍蛋試試浮游磯釣,但太久沒釣魚了,還是想先試試擅長的沉底暖一下手感。本次採用的釣組,為「4號 PE 母線 - 電車結 - 6號尼龍前導線 - 八字環 - 別針 - 天平 (掛 2.5 兩鉛) - 3號尼龍子線半尋 - 子母鉤 (管付鉤 1 號 & 4 號,1 號在上,4 號在下)」。 拋下第一竿後,利用等待魚兒的時間,興奮地拍了幾張照片,並清理堤岸上昨晚釣客留下的釣線和垃圾,希望大家都能隨手把自己的垃圾帶走,有乾淨的環境,才有開心的心情 :D


撿拾完周遭的垃圾後,改回自己習慣的手持竿,還是透過竿子的震動來感受魚訊。莫約 10 多分鐘後都沒動靜,收回線檢查,原來是子線爬樓梯米粉了(纏線),但蝦子都還在,難怪不就餌。 推估可能是底下的流強,所以把子線縮短成 20 公分左右長度,試了幾次果然有明顯改善,完全不會炒米粉。 今天用的是 15呎極硬的遠投竿,手持竿的好處是即使小魚在底下啄餌,在沒有滯線的情況下,大多可以感受到微小的震動。 7 點左右,感覺似乎有魚上鉤,但是有似乎沒有,竿子的震動非常小,而且並非連續不斷的震動,比較像是「非常輕微的扣扣 - 停下來幾十秒 - 非常輕微的扣扣扣扣」,因為海底是沙底,所以不容易辨別是輕微收線時,鉛錘跟沙底摩擦造成的?還是真的魚訊? 索性收線回來看看,原來是一尾狗母梭,體型約 20 公分。但說真的,收線回來的過程,幾乎感覺不到什麼拉力,完全沒有中魚收線的那種快感 Orz


這次的釣餌是冷凍白蝦,大約小指頭大小,本想買看看有沒有大型的冷凍白蝦,但在釣具店似乎很少見,所以這次都是子母鉤各鉤一尾,抱持著兩尾蝦勝過一尾蝦的心態,期待能多引誘一些大魚過來 (實在很期待去年過年釣到大石斑的那種感覺啊~) 持續幾次拋竿,收線回來總是剩下空鉤,但卻竿子卻都感受不到震動。心裡納悶著到底是竿子太硬,所以感受不到小魚盜餌?還是蝦子沒勾好,拋竿時掉了而不自知?所以再度進行調整,改用 靈敏度較好的 12 呎路亞竿,同樣採沉底直感的方式做釣,釣組結構稍微不同,為「4號 PE 母線 - 電車結 - 6號尼龍前導線 - 八字環 - 10 公分尼龍線串上 1 兩中通鉛 - 八字環 - 4號尼龍子線 20 公分 - 子母鉤 (管付鉤 1 號 & 4 號,1 號在上,4 號在下)」。 調整釣具後,靈敏度果然提高許多,海底確實有魚在啄餌,只是力道都不大。啄餌時,補槍的時機幾次都沒抓好,收線回來都只剩下空鉤。 8:40 左右 (漲五分),再度中魚!又是一尾差不多體型的狗母梭,但這次用路亞竿拉回來,中魚的感受稍微明顯了些。 快速解鉤、幫魚拍照、送魚回大海後,就再度下竿,把握時機,深怕潮水過了就沒了。 因為使用的路亞竿荷重最多 1.5 兩,這次用先用 1 兩中通鉛,漲潮期間很容易被海底的潮水帶往岸邊,所以要不斷地回收滯線。 過了 10 分鐘,線組莫約被帶到在最前方的肉粽處邊界時,出現了魚訊,這次感受比較不同,連續的叩叩叩,力量稍微強了一些,出水後是一尾小玳瑁石斑,體長約 20 公分左右,依然拍完照片後,放他回家。這兩次的中魚,我觀察到他們都是吃子母鉤的尾鉤,這是巧合嗎?


送走石斑後,接下來魚訊就很平靜了,太陽出來後,海水的藍整的都展現出來,今天的海水藍的很美,伴隨著乾淨的天空,兩種不同的藍色搭配出來的景色,實在是令人放鬆。 沒魚的時間,就是拍照看風景的時間 XD


這時候來了一位當地的大哥,戴著斗笠靜靜的看著我和旁邊的釣客,簡單跟他打聲招戶後,他便開始說他的戰績,且熱心地指導我的釣組,建議我改重鉛,放長子線,這樣一些比較敏感的魚 (如:柑仔) 比較會來吃餌。 戰績的部分當然是聽聽就好,但是釣組的部分我確實有認真想了一下,雖然知道會有爬樓梯的狀況,但是我從以前釣沉底就很少用長子線,也很少中過大魚,或許可以再多嘗試看看。因此,便快速的調整釣組,一樣使用路亞竿,原本的 1 兩中通鉛改成 1.5 兩,子線改成 1.5尋,一樣綁上子母鉤,拋竿位置也拋在大哥說的肉粽前方稍前黑色石頭區前。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10 點中的炙熱太陽更熱了,雖然有幾次微小的魚訊,但是時機沒抓好,所以一直都未中魚,但不知道為什麼,長子線爬樓梯炒米粉的狀況變少了,內心不自覺開始分析原因:是因為我拋投在不同區域的關係嗎?最早做釣時,是拋投在堤岸終點的正前方,那時炒了幾次米粉;但現在我拋投在 2 點鐘方向,狀況卻改善很多,是因為位置不同,流水方向不同的關係嗎?是母線和子線之間夾角變大,所以子線爬樓梯的狀況才有改善? 雖然不斷的思考分析,但還是無法得知確切的解答 (因為沒有人可以跟我說答案),就只能繼續嘗試著不會爬樓梯的地方,重複拋投,然後看著隔壁的兩個釣友大哥,用 a 撒引誘過來的整海面的小魚,偷偷學習他們的線組和釣法。 看著時間近 10:30,白蝦也剩下兩三尾,加上路亞竿的釣組掛底斷了,換回短子線的遠投硬竿,把剩下的餌料用完,竿子擺在地上,便開始收集行李。 10:40 中了最後一尾狗母梭,遠投靈敏度低,魚訊不容易判斷,但小腦袋仔細分析著這次中魚的魚訊狀況,作為之後的判斷方法。這次因為要收拾行李,所以竿子放在地上,把滯線收掉,讓母線繃緊,但每次收回滯線沒多久,母線又鬆了,這樣的狀況重複了 3-4 次,小腦袋裡納悶著 2.5 兩的鉛,今天做釣時都沒有被潮水帶著跑的狀況,這情況感覺怪怪的,所以把線組收回來才發現中魚了。或許之後再來做釣,若發生這樣的狀況時,應該就是狗母梭上鉤了。


送魚回家後,再度撿拾周圍的垃圾,跟隔壁的兩位釣友哈拉一下,學習一些釣法,結束今日的釣遊。 這次釣魚的感覺很舒服,主要是有景,有魚 (小開心了下),而且隔壁的兩位釣友素質也不錯(少見哪~),聊天相處的氣氛蠻好的,也跟他們學了一些知識,下次可以應用。


這兩位釣友大哥,一位是用長標 + 倒吊釣組,子線約 3 門鉤,鉤南極蝦,用了應該是 0.5 兩左右的鉛 (因為拋投距離比約為我路亞竿拋投距離的一半),而且會時不時的測水深。 另一位則是使用阿達利釣組,這種釣組主要是釣淺場水域,以釣飄為主,在網路上常聽到釣友前輩提到這種釣組,但今日是第一次看到別人實際使用和操作。 他的子線很長,採散尾子線,鉤子約 4 門,助投器是顆橡膠彈力球 (小朋友玩的那種彈力球,比乒乓球大一點),彈力球中間換穿了一個孔,用來穿線。跟他小聊一下,他很熱心跟我說明他的釣組結構,為「母線 - 彈力球 - 八字環 - 子線 - 3B 阿達利浮標 - 線檔 - 黃金色橢圓形小浮球 (類似這種) - 線檔 - 橘色橢圓形小浮球 - 線檔 - 長子線 - 3 連鉤,上方兩鉤是用臭肚煉餌,最下鉤則用南極蝦」,然後提醒我這種長子線釣組拋投時,助投器快若水前,要用手稍微頓一下捲線器的線,目的是讓助投器稍稍停頓一下,讓長子線可以繼續往前飛,可以減少釣組纏線的問題 (太晚知道這個資訊了,不知道一開始的纏線,是不是這個原因造成,因為我都直接讓鉛錘和線組直接噗通入水)。大哥也說,串接小浮球,只是讓線組浮起來而已,他主要還是看浮標的魚訊,然後熱心的示範浮標魚訊的判別方式。但因為我眼鏡的度數不夠,能夠看到遠方的浮標和浮球,但卻無法清楚的看到浮標的狀態...殘念啊! 這次回來,思考著下次同樣地點的釣法可以怎麼改善:
1. 或許可試試看長子線的方式 (天枰 + 鉛錘、或無天平,但採更重中通鉛 + 長子線),配合空中頓線的方法,看看能否減少纏線的問題
2. 使用倒吊的方式,配合 2-3 連鉤,看看能否增加中魚機率
3. 直感釣法,釣飄,僅使用助投器,不使用浮標。線組為「母線 - 助投器 - 八字環 - 長子線 - 大白蝦」,然後拋投出去後,用放流方式(線杯蓋開著,讓海水把線組帶出去),但儘量讓滯線減少,所以要用手指稍微捏著線,一方面把多餘的線稍稍拉回拉,另一方面用來感受魚訊。
4. 買大一點的白蝦 (理論上大魚吃大的食物,小咪咪的蝦子,應該不容易吸引到大魚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Date: 2017.05.15 (農曆 4/9)
Rod:  Eurocor 戰將 12 呎 / 15 呎極硬遠投竿 (型號不詳)
Reel: Pokee 風烈 4000 型 / 6000 型
Bait: 小白蝦(小拇指尺寸)
Line: PE 4號 (母線),尼龍 3 號
Hook: 管付 1號、4號 (子母鉤)Plumb: 1.5 兩 / 2.5 兩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